查看原文
其他

正月十五 | 唤醒大地母神早日苏醒,祈求新年的丰收

文汇学人 2022-06-09

认真看一下中日民俗,其中保留了许多正月十五日敲醒土地的习俗。比如在古代日本的宫廷和部分神社,正月十五有专门的踏歌仪式。仪式上参加踏歌的妇女们会一边用脚同时踏地为节,一边唱歌。在名古屋热田神宫,与踏歌仪式密切相关的是用一种称作卯杖的棍子敲打地面的“卯杖舞”。“卯杖”的前头,还包着五谷。


类似的习俗,在中国古代也存在。我们可以参考《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条的记载,有“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的习俗。


踏歌者用双脚跺击地面、舞卯杖者以包有五谷的卯杖击打地面,《荆楚岁时记》中所记北人正月十五日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共同一点其实就是通过某种力量唤醒大地母神早日苏醒,它是祈年祈丰收的一环。



谈日本“爆竹节”

文/刘晓峰



《文汇报》一月十三日(2019)笔会刊登了一篇署名“当当”的作者写作的《日本小正月的“爆竹节”》,叙述自己一家在日本过“爆竹节”的生活经历,文章写得很生动,让读者有临其境之感,惜其于“爆竹节”的来龙去脉未作考证。本文拟略述日本“爆竹节”由中国传入,拔茅连茹,兼论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的特质。


日本的“小正月”,是和“大正月”的元旦相对应的叫法,指的是正月十五,我们称之为“元宵节”或“上元节”。日本人自明治维新以后,将原本属于夏历的传统节日,皆移于西历月日之下,所以已经过去的二〇一九年一月十五日,就是日本人的“小正月”。当当文中讲到日本小正月有个与火有关的传统仪式,大多数地区管它叫“どんど焼き”(dondoyaki),也有部分地区称之为“左义长”(sagicho),日本小学馆出版的《日中辞典》把它译作“爆竹节”。


在今天的日本社会,左义长广泛流行于日本各地。日本NPO地域资料数字化研究会曾经在二〇〇三—二〇〇四年,以日本各地报纸的报道作为信息源,对全日本的左义长习俗做全国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左义长这一习俗最北端及于日本东北地区的秋田县,最南端及于九州地区的鹿儿岛县。时间基本固定于一月十四日和十五日。在九州部分地区,也有一月六日和一月七日举行的。由此可知这是涵盖了本州、四国、九州的广域流传的习俗。


日本左义长习俗


这一习俗实际上在日本有非常古老的传统。西角井正庆编《年中行事辞典》记载日本平安末期的文献《年中行事绘卷》中已经出现左义长。《弁内侍日记》记一二五一年正月条有"十六日燃左义长云云"。可知这是在日本宫廷也流行的习俗。在室町时代,宫中十五日、十八日两天燃左义长。后来室町幕府也学着做。《年中定例记》《殿中申次记》对此均有记载。江户时代也一直流行。依据《后水尾院当时年中行事》的记载,因为正月十八日是光格天皇的忌日,所以从天保年间开始,日期改定为十五、十七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江户末期。


左义长的具体做法,是把竹十数根呈三角形架起来,用绳索捆住,上面再敷上干稻草以用于助燃。正中间则立一高竹,上悬扇子和钱。点燃时,儿童会围绕着火堆唱"トンドヤトンド(tondo ya tondo)",民间非常流行的对这一习俗的称谓“どんど焼き”,即来源于此歌唱方式。日本近江八幡神社的左义长最为有名。每年年头一过,各个街道就开始准备,竹子和稻草都是早就专门就备下的。因为现在的城市里,搞到这些材料很不容易。近江的左义长按照传承的古老做法搭成三角形竹架,上面包上稻草。到了祭祀日,左义长祭举行时,仪式非常严肃。神官要读祝辞,通常还有神乐。但左义长一上街,大家便立即呼着喊着,局面热闹异常。这时候各个街道的左义长都被抬出来游街,街道的居民倾巢而出紧随其后。不同街道的左义长在路上相遇,年轻人会抬着互相碰撞,一街的人在旁边呐喊助威,非常热闹。在日本,各地的左义长习俗也因为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各异而出现一些变化。比如,有的地方把一年之中写的字一同烧掉,据说这样可以变得会写字。有的地方借燃烧左义长的火烤饭团或粘饼吃,据说吃了一年不害虫牙、一年无病无灾。在一些地方,左义长习俗还成了当地吸引游客的观光事项,被地方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爆竹节”起自中国古代燃竹之俗。过年燃放爆竹,在中国南北朝已经成俗。《荆楚岁时记》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杜公蟾注引《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烞█(“火加毕”)有声,而山臊惊惮。”这个故事充满神奇,不可以常理理解。比如山臊长得很奇特,身高只有一尺多高,只有一只脚,并且有让人生病的超能力,但非常害怕竹子烧爆的声音。按照这段记载,烧爆竹子惊吓怪物山臊是古代中国爆竹的起源。日本的左义长,从时间和形式上都保持了爆竹的原型。燃竹之俗何时传入日本,惜文献阙如,不可考知。实际上“爆竹节”的两个日本名字所模仿的,都是竹子被火烧后空气胀破竹节发出的爆炸声。“どんど焼き”的“どんど” (dondo)和左义长(sagicho)都是拟声词,“どんど”(dondo)从竹子爆炸的瞬间开始模仿,左义长(sagicho)模仿竹子从裂缝到剧烈爆炸的过程。


燃竹之俗传入日本后,在中国,火药被发明出来。城市中的人们改用火药做爆竹,但直到宋代,乡村依旧保持有燃竹旧俗。南宋初年诗人范成大在《腊月村田乐府·爆竹行》中写到:“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垒床底,犹有余威可除疠。屏除药里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从诗中描叙的情形可以推知,尽管宋人同样是用火烧热竹子,但最后不是等竹子自爆,而是看准火候拿起烧到极热的竹子用力摔击,因为加上用力摔的力量,爆炸声当更响亮。后来火药爆竹渐渐获得绝对优势。燃竹渐渐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只在“爆竹”这个名字中依然可见燃竹旧俗的影子。日本大规模从中国引入各种文化的时间窗基本在隋唐时代,发生在这之后的火药爆竹,最后并没有大规模被日本人接受。反倒是古老的燃竹之俗一直保留到今天。远在海东的扶桑之国,就这样有了当当文中的“爆竹节”。古语说"礼失而求诸野",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时间上讲,古代日本的左义长在元旦之后,或十六日(《弁内侍日记》)、或十五日-十八日(《年中定例记》、《殿中申次记》)、或十五、十七日(《后水尾院当时年中行事》、《禁中恒例年中行事》)。现在日本所流行的左义长,除九州部分地区有一月六日和一月七日举行的以外,时间基本固定于一月十四日和十五日。概言之,时间上无不在正月以后,最普遍的是在正月十五前后,这是共同的特征。我们知道,在新年到来之前,古代专门有傩仪来驱邪除鬼。如果爆竹初起的目的,也在于驱邪除鬼,那么左义长的举行时间不应当在正月十五前后,而应当和傩仪一样成立于旧年结束的时期。很难想像日本人是在进入新的一年以后才想起用爆竹把鬼赶走的。另一方面,左义长这一仪式,形式上也与惊鬼不同,更多地带有祈年的色彩。我们看一下《徒然草》第一八〇节中描写的左义长的情况——在清凉殿东厅,立青竹束三个,上插扇子、短册,阴阳师读祝词,烧之。儿童围绕之舞蹈。东是震方,是春,青色亦是春色,同时这里的扇子、短册都有祈年的含义。所以我认为,左义长除了通常理解的燃烧竹子使其发出巨大的爆炸声以驱邪,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为新一年的丰收而唤醒沉睡的大地。


认真看一下中日民俗,其中保留了许多正月十五日敲醒土地的习俗。比如在古代日本的宫廷和部分神社,正月十五有专门的踏歌仪式。仪式上参加踏歌的妇女们会一边用脚同时踏地为节,一边唱歌。在名古屋热田神宫,与踏歌仪式密切相关的是用一种称作卯杖的棍子敲打地面的“卯杖舞”。“卯杖”的前头,还包着五谷。


类似的习俗,在中国古代也存在。我们可以参考《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条的记载,有“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的习俗。这一习俗的起源,是《录异记》记载的如愿传说:


有商人区明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洪君,要明过,厚礼之,问何所须?有人教明:"但乞如愿!"及问,以此言答。青洪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其婢也。既而送出。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得。后至正旦,如愿起晚,乃打如愿,如愿走,入粪中,商人以杖打粪扫,唤如愿,竟不还也。此如愿故事。


踏歌者用双脚跺击地面、舞卯杖者以包有五谷的卯杖击打地面,《荆楚岁时记》中所记北人正月十五日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共同一点其实就是通过某种力量唤醒大地母神早日苏醒,它是祈年祈丰收的一环。


日本浮世绘中踏歌情景


人类最期待的丰收,除了五谷丰收之外,还有子孙满堂。依照同样的思路,在日本很多地方还流行正月十五日击打女人屁股的习俗。日本福冈的春日市小仓地区的住吉神社,就保存有在给左义长点火之前先打新娘屁股的习俗。前一年嫁到这里的女人们身着盛装到住吉神社参拜时,埋伏在那里的村中的孩子们会用稻草束捆成的草棒敲打她们的屁股。据说这样打新娘们的屁股可以让她们早点怀孕。查考一下日本《枕草子》《狭衣物语》,可知同样的习俗在古代宫中早有流传。今天在日本,长野、山梨、宫崎等很多地方依旧流行。


不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唤醒大地并祈求新的一年丰收,正是正月十五日节俗的重要的侧面,这是研究节日时应当注意到的。






原载《文汇报·文汇学人》第380期

学林(2019.2.22)| 也谈日本“爆竹节”

刘晓峰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更多相关阅读

  孟宪实 | 一部迟到的考古报告——《“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后记

  陆新蕾 | 上海的宅、村、桥、浜、塘、泾、港、埭、湾、里、圩、舍

  女性生活的黑暗王国在小说中被探索

  艾俊川 |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烫蜡钉朱”

  林霖 | 艺术史中的冰雪运动“极简史”

  李光耀 | 全球化过程中的东方文化

  利玛窦凭什么留京?

  朱生坚 | 从“湖心亭看雪”谈起:张岱的癖好与抱负

  张春田 | 王国维与抒情的“境界”

  14位青年学者当选2020-2021年度“上海社科新人”

  当现代人在为自己的新客厅选择一幅画时,他们发现波洛克往往比拉斐尔更有吸引力

  陈尚君 | 出版三十年后回头看《全唐诗补编》

  万勇 | 图解上海城市形态演进(三)

  万勇 | 图解上海城市形态演进(二)

  万勇 | 图解上海城市形态演进(一)

  向马奈致敬的作品,你认出几幅?

  王中仪 | 萧红和她的父亲

  端木蕻良 | 东北风味

  鲍江 | 当搞影视人类学的遇到搞纪录片的

  伊藤滋 |《嘉树堂藏善本碑帖丛刊》考从敦煌洞窟到欧洲教堂——解开三只兔子之谜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wenhui_x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